撰写背景
当李大师开始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魏收的《魏书》已经流传很久,魏澹的《魏书》和王劭的《齐志》等也已成书。而当李延寿继续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的编纂工作也正在进行或定稿。既然关于南北朝的史书已有多种,那么,李氏父子为什么还要另外编写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呢?李延寿的自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他的父亲常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蓝本,共566卷,又参考杂史千余卷,删繁就简,事增文省,其中删《魏书》《宋书》最多,删文多为诏诰、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但无表、志。显然,在隋、唐全国统一的局面形成后,人们很需要综合叙述南北各朝历史的新著。同时,分裂的封建政权互相敌视的用语如索虏、岛夷之类,已与全国统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势不相适应比李延寿时代稍后的刘知几也强烈反对这种称谓。,所以李氏父子打破了朝代的断限,通叙南北各朝历史,又在书中删改了一些不利于统一的提法,正是反映了当时历史的要求。这也是南北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方法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花月痕
- 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