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五十二
梁宗室下
萧范字世仪,性情温和而且有器度,有见识。他担任卫尉卿,每夜亲自巡逻警卫。梁武帝对他的劳苦给予嘉奖。后来出任益州刺史,行至荆州而父亲忠烈王去世,他因而停止前进自请解职。武帝不准,下诏让他暂时监管荆州。湘东王到荆州后,萧范依然到益州任职,他让弟弟湘潭侯萧退送葬而东下。大同元年(535),因为开通了剑道,收复了华阳而加封爵。不久任领军、侍中。
安成康王秀 南平元襄王伟 鄱阳忠烈王恢 始兴忠武王憺
萧范虽然没有学业专长,但以能筹划谋略而自诩。他喜爱珍奇古玩,招集有才能的文士,自己也随其心意而题写各种文字,文中也时常表现出新奇的情致。他曾得到旧琵琶,上面题有“齐竟陵世子”的字样。萧范感叹人去物存,提笔写诗以咏其事,并送给湘东王看,湘东王读了他的诗后,写了《琵琶赋》相和。
长沙王懿平崔慧景后,爲尚书令,居端右。衡阳王畅爲卫 尉,掌管钥。东昏日夕逸游,衆颇劝懿废之,懿弗听。东昏左 右恶懿勋高,又虑废立,并间懿。懿亦危之,自是诸亲咸爲之 备。及难作,临川王宏以下诸弟侄俱隐人间,罕有发泄,唯桂 阳王融及祸。武帝兵至新林,秀及诸亲并自拔赴军。建康平, 爲南徐州刺史。天监元年,封安成郡王。京口自崔慧景乱后, 累被兵革,人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仍属饥年,以 私财赡百姓,所济甚多。
后来萧范任都督、雍州刺史。萧范治理地方,在当时很得称誉。他体恤并常看望将士,很获将士们的欢心。于是他招兵士,养战马,修城墙,在私人住宅中存军粮。当时庐陵王为荆州刺史,任都督府,与萧范一向不和睦,所以就上奏朝廷说萧范要谋反作乱。萧范也启奏朝廷,自我辩护,梁武帝宽恕了他,但当时议论者也认为萧范想要反叛。又有童谣说:“莫匆匆,且宽公,谁当作天子,草覆车边已。”当时梁武帝年事已高,诸王都互不服气。简文帝当时虽然已是皇太子,但也还是不安心,他对司空邵陵王萧纶特别有戒心,相互怀疑。萧纶当时为丹阳尹,威震京都一带。简文帝便挑选精兵来守卫皇宫。兄弟不同心,名声为四方所知。萧范因自己的名字和童谣所说的相应便请求获取公道对待。不久,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萧范心中暗自高兴,以为童谣有了应验,梁武帝如果去世,诸王一定会发生内乱,萧范既得到众人拥戴,又有很大的名声,就可趁机会来安定天下。他就再招收士人民众,盼望着非常事件发生。
六年,爲江州刺史。将发,主者求坚船以爲斋舫。秀曰: “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乃教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既 而遭风,斋舫遂破。及至州,闻前刺史取征士陶潜曾孙爲里司, 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胤。”即日辟爲西曹。时夏水 泛长,津梁断绝,外司请依旧僦度,收其价。秀教曰:“刺史 不德,水潦爲患,可利之乎。”给船而已。
太清元年(547),梁大举进攻北方。起初在商议让谁当元帅时,武帝想用萧范。当时朱异刚从外面回来,听说后急忙入宫说:“鄱阳王萧范是盖世英雄,很得人心,然而他所到之处残暴异常,不是吊民伐罪的人才。过去陛下曾登北顾亭观望,说江东有反气,会在骨肉中挑起战争,现在这件事,尤其应当仔细地考虑、选择。”皇上默然说:“会理怎么样?”朱异回答说:“陛下得到人才,我没什么遗憾了。”但会理懦弱而无计谋,他所乘的轿子用板造得像房子一样,顶上蒙着牛皮。皇帝听说后很不高兴,军队行进到宿预,贞阳侯萧渊明请求出征,皇帝又让萧渊明代替了会理,而让萧范担任征北大将军,总督汉北征讨诸军事,不久改为南豫州刺史。
七年,遭慈母陈太妃忧,诏起视事。寻迁荆州刺史,加都 督。立学校,招隐逸。辟处士河东韩怀明、南平韩望、南郡庾 承先、河东郭麻等。是岁,魏县瓠城人反,杀豫州刺史司马悦, 引司州刺史马仙琕,仙琕签荆州求应赴。衆咸谓宜待台报。秀 曰:“彼待我爲援,援之宜速,待敕非应急也。”即遣兵赴之。 及沮水暴长,颇败人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使长史萧琛简州 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百余人,百姓甚悦。荆州尝苦旱,咸欲 徙市开渠,秀乃责躬,亲祈楚望。俄而甘雨即降,遂获有年。 又武甯太守爲弟所杀,乃僞云土反,秀照其奸慝,望风首款, 咸谓之神。于荆州起天居寺,以武帝游梁馆也。及去任,行次 大雷,风波暴起,船舻沦溺,秀所问唯恐伤人。
侯景在涡阳战败,退兵守卫寿阳,于是改命萧范为合州刺史,镇守合肥。当时侯景想要反叛的心迹暴露出来,萧范多次上书报告这件事,可是朱异每次都将此事压住不上奏。后来侯景包围了都城,萧范派世子萧嗣与裴之高等入京救援,升迁为开府仪同三司。台城陷没之后,萧范就放弃合肥城,出守东关,向魏求救兵,并让两个儿子做人质。魏军占据了合肥却并不援助萧范,萧范进退两难,无法可想,只好沿河西去,驻军于枞阳,派人送信给寻阳王萧大心,萧大心打算回到九江,与萧范合兵西上。萧范得到信十分高兴,就领兵到盆城,将晋熙改称为晋州,派儿子萧嗣任刺史。江州的郡县,名称多有更改。于是寻阳王的政令实行范围只剩有一个郡,大心又很害怕和怀疑萧范,而且当时连米也买不到。萧范又派他弟弟观宁侯萧永带兵打通南川,援助庄铁。当时两镇相互猜疑,再没有抵抗反叛贼人的志向。萧范的数万士兵都没有饭吃,很多人都饿死了。萧范最终因发背疽而死。众人秘不发丧,拥戴他的弟弟南安侯萧恬为主帅,拥有几千人马。萧范的将领侯王真在豫章袭击了庄铁,将庄铁杀了,并吞了他的军队。这时才到郡为萧范发丧,但在松门遇风,萧范的灵柩沉入水中,又用钩子从水中钩了上来。后来于庆之逼近豫章,侯王真为投降于庆之而献出了萧范的儿子十六人,他们都被于庆之活埋在石头城。
十三年,爲郢州刺史,加都督。郢州地居冲要,赋敛殷烦, 人力不堪,至以妇人供作。秀务存约己,省去游费,百姓安堵, 境内晏然。夏口常爲战地,多暴露骸骨,秀于黄鹤楼下祭而埋 之。一夜梦数百人拜谢而去。每冬月,常作襦裤以赐冻者。时 司州叛蛮田鲁生、鲁贤、超秀据蒙笼来降,武帝以鲁生爲北司 州刺史,鲁贤北豫州刺史,超秀定州刺史,爲北境捍蔽。而鲁 生、超秀互相谗毁,有去就心。秀抚喻怀纳,各得其用,当时 赖之。
- 推荐作品:
- 史
- 左传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