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提要
《南齐书》·五十九卷
梁萧子显撰。子显事迹附载《梁书·萧子恪传》。章俊卿《山堂考索引馆阁书目》云《南齐书》本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亡其一。
刘知几《史通》、曾巩《叙录》则皆云八《纪》、十一《志》、四十《列传》,合为五十九卷,不言其有阙佚。然《梁书》及《南史》子显本传实俱作六十卷,则《馆阁书目》不为无据。
考《南史》载子显《自序》,似是据其《叙传》之词。又晁公武《读书志》载其《进书表》云:天文事秘,户口不知,不敢私载。疑原书六十卷为子显《叙传》,末附以《表》,与李延寿《北史》例同。至唐已佚其《叙传》,而其《表》至宋犹存。今又并其《表》佚之,故较本传阙一卷也。
又《史通·序例篇》谓:令升先觉,远述丘明;史例中兴,於是为盛。沈宋之志序、萧齐之序录,虽以序为名,其实例也。
子显虽文伤蹇踬,而义甚优长,为序例之美者。今考此书,《良政》《高逸》《孝义》《幸臣》诸传皆有《序》,而《文学传》独无《叙》。殆亦宋以后所残阙欤。齐高好用图谶,梁武崇尚释氏,故子显於《高帝纪》卷一引太乙九宫占,《祥瑞志》附会纬书,《高逸传》论推阐禅理。盖牵於时尚,未能厘正。
又如《高帝纪》载王蕴之抚刀、袁粲之郊饮,连缀琐事,殊乖纪体。至《列传》尤为冗杂。然如纪建元创业诸事,载沈攸之书於《张敬儿传》,述颜灵宝语於《王敬则传》。直书无隐,尚不失是非之公。
《高十二王传》引陈思之《表》、曹冏之《论》。感怀宗国,有史家言外之意焉,未尝无可节取也。自李延寿之史盛行,此书诵习者鲜,日就讹脱。
《州郡志》及《桂阳王传》中均有阙文,无从补正。其馀字句舛误,如《谢庄传》,《南史》作诏徙越巂,此书作越州。《崔怀慎传》,《南史》作臣子两遂,此书作两节者。又不可胜乙。今裒合诸本,参核异同,正其灼然可知者。其或无考,则从阙疑之义焉。今本《南齐书》只五十九卷。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杂家
- 千字文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鬼神传
- 花月痕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幽梦影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