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一百三十九
李标(李国〈木普〉 周道登) 刘鸿训 钱龙锡(钱士升 士晋) 成基命何如宠(兄如申 钱象坤) 徐光启(郑以伟 林钎) 文震孟(周炳谟) 蒋德璟(黄景昉) 方岳贡(邱瑜 瑜子之陶)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考中乡试第一名,七年后成为进士,由庶吉士担任赞善。跟着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法、数学、火器,得到了诸门学问的要义。于是广泛阅读有关兵机、屯田、盐策、水利等各种书籍。
李标,字汝立,高邑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泰昌时,累迁少詹事。天启中,擢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标师同邑越南星,党人忌之,列名《东林同志录》中。标惧祸,引疾归。
杨镐四路出兵失败,京师受到很大震动。徐光启多次上疏请求练兵自卫。神宗皇帝支持他,破格提拔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徐光启在通州练兵,上书给皇帝提出了十项意见。这时辽东战事正在危急关头,政府没有能够满足他的要求。徐光启上疏争论,于是稍微发给民兵一些军事器械。
庄烈帝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元年三月入朝。未几,李国〈木普〉、来宗道、杨景辰相继去,标遂为首辅。帝锐意图治,恒召大臣面决庶政。宣府巡抚李养冲疏言旗尉往来如织,踪迹难凭,且虑费无所出。帝以示标等曰:“边情危急,遣旗尉侦探,奈何以为伪?且祖宗朝设立厂卫,奚为者?”标对曰:“事固宜慎。养冲以为不赂恐毁言日至,赂之则物力难胜耳。”帝默然。同官刘鸿训以增敕事为御史吴玉所纠,帝欲置鸿训于法,标力辩其纳贿之诬。温体仁讦钱谦益引己结浙闱事为词,给事中章允儒廷驳之。帝怒,并谦益将重谴,又欲罪给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壮等。标言:“陛下处分谦益、允儒,本因体仁言,体仁乃不安求罢。乞陛下念谦益事经恩诏,姑令回籍;于允儒仍许自新,而式耜等概从薄罚。诸臣安,体仁亦安。”帝不从,自是深疑朝臣有党,标等遂不得行其志。是冬,韩爌还朝,标让为首辅,寻与爌等定逆案。
不久,熹宗即位。徐光启的志向得不到拓展,请求皇帝裁并淘汰他,皇帝不答应,不久因病回家。辽阳失陷,召见起用他。回到朝廷,极力请求多铸造一些西洋大炮,以加强城邑的防守能力。皇帝认为他说得好,正准备讨论施行,但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意见不合,御史丘兆麟弹劾他,又一次称病回家。天启三年(1623)官复原职,不久提拔为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的党徒智铤弹劾他,被剥夺官职在家闲居。
三年正月,爌罢,标复为首辅,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先是,与标并相者六人,宗道、景辰以附珰斥,鸿训以增敕戍,周道登、钱龙锡被攻去,独标在,遂五疏乞休。至三月得请。家居六年卒。赠少傅,谥文节。
崇祯元年(1628)征召回到朝廷,再次陈述练兵的主张。不久,以礼部左侍郎的身份管理部里的工作。皇帝正担心国家的资财不够用,下令廷臣进献屯田、盐务方面的好计策。徐光启说屯田的关键在于开垦荒地,盐政的关键在于严禁私商贩卖。皇帝奖励他,采纳了他的意见,提拔他为礼部尚书。这时皇帝因为日食的预测与实际不相符,想要追究天文台官员的过失。徐光启说:“天文台官员预测天象根据郭守敬的历法。元朝时曾经说应当日食却没有出现日食,郭守敬尚且如此,不能怪罪台官的预测不灵。微臣听说历法使用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误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加以修正。”皇帝听从他的话,下诏让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各等人推算历法,让徐光启做监督。
李国〈木普〉,字元治,高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由庶吉士历官詹事。天启六年七月,超擢礼部尚书入阁。释褐十四年即登宰辅,魏忠贤以同乡故援之也。然国〈木普〉每持正论。刘志选劾张国纪以撼中宫,国〈木普〉言:“子不宜佐父难母,而况无间之父母乎!”国纪乃得免罪。御史方震孺及高阳令唐绍尧系狱,皆力为保全。崇祯初,以登极恩进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国子监生胡焕猷劾国〈木普〉等褫衣冠,国〈木普〉荐复之,时人称为长厚。元年五月得请归里,荐韩爌、孙承宗自代。卒,赠太保,谥文敏。宗道、景辰事见《黄立极传》中。
崇祯四年(1631)春天正月,徐光启进献《日躔历指》一卷、《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日躔表》二卷、《割圜八线表》六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一卷。这年冬天十月初一,日食,又上测侯四说。他分辨时差里差的方法,最详细周密。
周道登,吴江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由庶吉士历迁少詹事。天启时,为礼部左侍郎,颇有所争执。以病归。五年秋,廷推礼部尚书,魏忠贤削其籍。崇祯初,与李标等同入阁。道登无学术,奏对鄙浅,传以为笑。御史田时震、刘士祯、王道直、吴之仁、任赞化,给事中阎可陛交劾之,悉下廷议。吏部尚书王永光等言道登党护枢臣王在晋及宗生朱统饰、乡人陈于鼎馆选事,俱有实迹,乃罢归。阅五年而卒。
崇祯五年(1632)五月以尚书身份兼任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讨论国家机密,和郑以伟同时任命。不久加封太子太保,进入文渊阁。徐光启一向有经世的才干,也有大干一番事业的抱负。但当他受到重用时,年纪已老,又正当周延儒、温体仁当政,不可能有什么建树。第二年十月去世,追赠为少保。
刘鸿训,字默承,长山人。父一相,由进士历南京吏科给事中。追论故相张居正事,执政忌之,出为陇右佥事。终陕西副使。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孽海花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