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南中王门学案·副使薛畏斋先生甲
薛甲字应登,号畏斋,江阴人也。嘉靖乙丑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劾方士邵元节,降湖广布政司照磨。历宁波通判,保定同知,四川、赣州佥事副使。以忤相嵩,拾遗免。先生笃信象山阳明之学,其言格物即所以致知,慎独即所以存养,成物即所以成己,无暴即所以持志,与夫一在精中,贯在一中,约在博中,恕在忠中,皆合一之旨,此学之所以易简也。先生曰:“古今学术,至於阳明渐尔昭融。天不假年,不能使此公缕析条分,以破训诂之惑,用是学者虽略知领悟,而入之无从。区区不自量,妄意欲补其缺,会缺所闻,总成一书,名曰《心学渊源》,冀传之来世,以俟知者。”羲按,阳明之格物,谓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意在於事亲,则致吾良知於事亲之物,去其事亲之不正者,以归於正。事亲之物格,而后事亲之知至。先生之格物,以感物为格,不能感物,是知之不致。阳明以正训格,先生以感训格,均为有病。何不以他经证之?意以知为体,知以物为体。毋自欺,良知也;好恶,物也。好恶至於自慊,则致之至於物矣。不忍堂下之牛,良知也,举斯心而加诸彼,则致之至於物矣。盖至於物,则此知才非石火电光,所谓达之天下也。此正致之之法,与扩充同一义耳。格当训之为至,与神之格思同。二先生言正言感,反觉多此一转。所致者既是良知,又何患乎不正不感乎?
文集
陆子之学,在“先立其大”;朱子之学在,“居敬穷理”。学者苟能存先立其大之心,而务朱子之功,则所谓居敬者,居之心也,所谓穷理者,穷之心也,则朱、陆合一矣。
论道者,须精且详。精则理透,详则意完。如惟精惟一之语,更建中建极,一贯性善,数圣贤发明,而理始彻。岂非精耶?又本之以《六经》,辅之以四子,而意始完。然则精与详,信乎不可缺一也。若孟氏以后,历千年而有象山,有阳明,可为精矣,而享年不永,不获有所著述以示后人,虽欲详,不可得也。至於朱子,字字而议,句句而论,可详矣,然改易《大学》,而以格物为穷物之理,集义为事事求合於义,则与义袭而取者,何以异耶?循此而求之,虽欲精亦不可得也。
致知格物之说,夫子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而有“明善诚身”之论。所谓明善,即致知也;所谓诚身,即诚意也。虽不言感物,然获上治民,悦亲信友,乃其验处,即格物也。至子思传之孟子,则述师传而备言之,而曰“至诚而不动,未之有也。”则格物之为感物,彰彰明矣。(夫不能感物者,必其知有未致,致有未尽也。故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反之者,致之也。此之谓致知在格物。)
释氏之说,欲使人离垢明心,其意未尝不善也。然不知心即是理,理不离事,而过用其意。至欲远离事物以求心,则其势必至於反性情,灭人伦,为一切袭取之法。认其所谓漠然无情者为心,至於中庸精微之妙,茫无所知,而误以幻天地,绝人道者为事。知者所宜原其意以通之,而约其过甚者以归於中,亦归斯受之之意也。
或问:“存心致知,有分乎?”曰:“致知乃以存心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大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通典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呻吟语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