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浙中王门学案·主事陆原静先生澄
陆澄字原静,又字清伯,湖之归安人。正德丁丑进士。授刑部主事,议大礼不合,罢归。后悔前议之非,上言“臣以经术浅短,雷同妄和,质之臣师王守仁,始有定论。臣不敢自昧本心,谨发露前愆,以听天诛”。诏复原官。《明伦大典》成,上见先生前疏,恶其反覆,遂斥不用。先生以多病,从事於养生,文成语之以养德。养身只是一事,果能戒慎恐惧,则神住、气住、精住,而长生久视之说,亦在其中矣。有议文成之学者,先生条为六辨,欲上奏,文成闻而止之。《传习录》自曰仁发端,其次即为先生所记。朋友见之,因此多有省悟,盖数条皆切问,非先生莫肯如此吐露,就吐露亦莫能如此曲折详尽也。故阳明谓:“曰仁殁,吾道益孤,致望原静者不浅。”执父丧,哀毁失明。徐学谟以先生复官一疏,不胜希用之念,曲逢时好,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者也。大抵世儒之论过,以天下为重,而不返其本心之所安。永嘉或问,天下外物也,父子天伦也,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知有父而不知有天下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阳明所谓心即理也,正在此等处见之。世儒以理在天地万物,故牵挽前代以求准则,所以悬绝耳。先生初锢於世论,已而理明障落,其视前议犹粪土也。阳明知永嘉之为小人,不当言责,故不涉论为高。先生已经论列,知非改过,使人皆仰,岂不知嫌疑之当避哉?亦自信其心而已。学谟准之以鄙情,不知天下有不顾毁誉者,咥然笑其旁也。
- 推荐作品:
- 集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宋史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国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子不语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