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绿野仙踪》的作者把幻设仙佛导引与描写社会污秽结合起来,并使超现实的与现实的两条线索、极善的与极恶的两个极端统一在向往贤明政治这一理想上。
在《绿野仙踪》一书中,一方面表现为极恶的、现实的。在官场有荼毒百姓、杀害忠良、贪赃卖官、权倾中外的严嵩父子及其同党。他们可以随意使人科举落第、人头落地;他们还可以随意制造叛案,从中勒索赃银;他们畏敌如虎、祸国殃民,居然送银六十万两,买得倭寇退归海岛等等。在社会有淫逸浪荡的纨绔子弟,如大财主周通之子周琏,玩世不恭,贪色成性,骗娶民女,逼死前妻,暴露了地主阶级骄奢淫逸的秽行;还有帮闲无赖的儒林群丑,,像胡监生,虽然通过科举渠道当了官,却是一个好奔走衙门,借此欺压善良、一句文墨话都不晓得、满身散发着铜臭味的土豪劣绅;另外,还有许多欺诈奴媚的市井细民。正是这些上自朝廷、下及乡野的各种丑类,组成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腐朽、堕落、残酷、阴冷的百鬼图。
另一方面,此书又表现为极善的、超现实的。社会如此恶浊,现实如此残酷,人们在黑暗的现实中看不到微露的曙光,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于是,作者就借宗教幻想的形式,请出冷于冰这样无所不能的神仙来伐恶从善、来拯救吃人的人和被人吃的人,从而向人们提供了虚幻的希望和理想。冷于冰看破红尘弃家修道,火龙真人授其道法,嘱其周行天下,广积阴功。于是,冷于冰一方面凭借道术斩妖除魔,济困扶危:既斩自然界的妖魔鬼怪,如伏仙剑柳社收厉鬼斩妖鼋川江救客商等;,又惩人世间的妖魔鬼怪,如救难裔月夜杀解役,请仙女谈笑打权奸冷于冰施法劫贪墨借库银分散众饥民等。另一方面,冷于冰更是致力于度人出家,其中有浪荡公子温如玉,有大盗连城璧,有农民金不换,还有兽类猿不邪等。鲁迅曾在《小说旧闻钞·杂说》绿野仙踪条中认为,作者以大盗、市侩、浪子、猿狐为道器,其愤尤深,这可以说是作者的知音。因为从作品的整体看来,作者这样设置有两层意思:一是企图从各个不同的生活侧面表现贪嗔爱欲的虚幻,,而更深的一层是说恶浊的现实使这些人为恶,只有摆脱俗念、一心修道方能从善,最后,人世间的忠奸是非已清,善恶已各得其报。冷于冰广积阴骘,被上帝仙封为靖魔太史兼修文院玉楼副史,冷于冰的弟子们也均成仙身。
这里,作者通过现实与超现实两条线索或继或续的互相勾连、忽明忽暗的互相映衬,叠现出人世和仙境两个世界,以及在其中活动的人神、妖魔。作者鞭挞了那个社会该鞭挞的假、丑、恶,即奸、贪、淫、诈等,表现了那个社会所能表现的理想,即贤明的政治。于是,一个披着道袍、步履于云端、出入于仙境的神仙,却无时无刻不注视着人间社会;而他在人间的所作所为,正是作者向往贤明政治的理想的体现。可见,作者对假、丑、恶的揭露和抨击,,并不是为了动摇其封建统治,而是为了出现贤明的政治;同样,作者对冷于冰的美化,主要也不是为了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把他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工具。如果说作者清醒地揭露现实的思想是超出当时社会的一般水平的话,那么,在理想的表现上则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框框,虽然其表现形式很奇特,但却没能像曹雪芹、吴敬梓那样表现出代表现实生活发展的必然趋势的新的生活理想,而是把理想建立在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的基础上,这虽然与双重题材的构成有关,,但也不能不说是作者世界观方面的一大局限。这是作品总的思想倾向。
艺术特色
在行文结构上。作者写到第九十二回,严嵩一党已诛,本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作者却巧妙地以六回篇幅,设置了一个幻境,让这些已是半仙之体的冷于冰的弟子们,回到人间,根据各自的出身经历,性格志趣,遇到各自可能遇到的人和事,再经受考验。由于这一幻境,使已到气衰力竭,水尽山穷的文章,忽然奇峰突起,柳暗花明,又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气势为之一振。余波所及,使最后两回的冷于冰骑鸾朝帝阙,鸣鹤洞歌舞宴群仙,那样铺张辞藻的无味文章,,也不觉得讨厌了。这一幻境虽然来源于唐传奇的《杜子春》一文,但作者不是照抄,而是把它大大地充实、升华,逼真地表现了嗔、贪、爱、欲的潜意识,恰如其分地进一步刻画了人物,变成完全是作者自已的东西了。
《绿野仙踪》既不属于历史小说、神魔小说,也不属于武侠小说、世情小说,但它却融历史小说、神魔小说、武侠小说、世情小说为一体,采用了这些小说类型的某些创作方法和叙事策略,创作出一种杂体小说,使得小说文体更加丰富。这与《隋唐演义》等小说熔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于一炉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现象也是乾隆时期通俗小说领域出现的特殊现象――作者们都希望借鉴前人的小说创作经验,同时又不受前人的限制而希望有所突破与创新,,形成自己的小说文体与小说风格。无论成功与否,这一创新思想和大胆实践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方面,小说的人物描写十分精彩,尤其是那些活跃于人间凡世的小人物。如与周琏偷情的贡生女儿齐蕙娘,淫荡中充满理性,温柔中不失刚强,平和中隐藏杀机,婉顺中深蕴权诈;妓女郑金钟,从追逐金钱、攀高结贵、逢场作戏、水性杨花,到感念温如玉真情而倾情相待,因不堪羞辱而自尽。两人出身不同,经历迥异,但在作者笔下,都写得真实可信,生气勃勃。
从语言风格上看,《绿野仙踪》的用笔十分老辣大气,富有幽默感。所写的人物对话,则口吻毕肖,绘声绘色,能把人物的个性、身份、心理在口语中表现岀来,表现手法可能受到了《儒林外史》的影响,绘人状物颇带讽刺意味。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