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要点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杂家著作,又称《吕览》。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
《吕氏春秋》明确声明它是集腋成裘。不管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综合进来。体现了黄老的优点与包容性。《用众》篇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吕氏春秋》对先秦各家各派着重审视其优长,偏重于汲取其精粹,力图超出门户之见,它说: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责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入者,皆天下之豪士也。由于《吕氏春秋》有这种兼容并包的眼光,故能取精用宏,融汇百家,以道贯之。
《吕氏春秋》继承发扬齐万物思想认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孔子主张维护周王朝的一统天下,但并没有强调专制问题,《吕氏春秋》却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又如对墨家思想,《吕氏春秋》对墨子提倡的节葬观念是赞同的,所以,它对当时厚葬的风气进行了批评: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备。但是,,墨子是主张非攻的,即反对战争的。《吕氏春秋》便对此进行了批驳: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务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吕氏春秋》把宋尹学派的精气说拿过来加以发展。宋尹学派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而《吕氏春秋》说: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这就是说,太一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派生出来的,并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太一是什么呢?它说: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道也者,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气。由这里的论述可以明显地看到老子的影响。,《吕氏春秋》认为,由精气派生出来的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运动。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鳞未尝息也。但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
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继承了黄老的进步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今之视者,亦犹后之视今,无古不成今。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恰恰相反,当时代变化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也应该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它还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入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救剑若此,不亦惑乎!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这两则寓言都见于《察今》。前一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讽刺那种泥古不知变的人,,这也是生动地表现了《吕氏春秋》的历史观。
《吕氏春秋》继承了老庄的无为思想,主张巩固政权在于清静无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虚静以待。,只有这种无为、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吕氏春秋》还表现了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它将音乐的产生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提出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又从心物感应关系,论述了音乐产生的心理过程。提出了适的概念,强调要音适和心适,才能获得美的感受。
- 推荐作品: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白虎通义
- 汉书
- 宋史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