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韬·文伐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
文王问太公说:“想要用文伐的方法打击敌人应该怎样?”太公答道:“文伐的方法有十二种:
“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一是,根据敌人的喜好,顺从满足他的愿望。这样,他就会滋长骄傲的情绪,肯定会去做邪恶的事情。如果能利用他的这个弱点,就必定能把他除掉。
“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
二是,亲近拉拢敌国君主的亲信,以分化敌国的力量。敌国的亲信如果怀有二心,就一定不会在忠心耿耿。敌国朝中没有忠臣,那么国家就必定面临危亡。
“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
三是,暗中贿赂收买敌君近侍近臣,和他们建立深厚交情。这些人身居国内而心向外国,敌国就一定会发生灾祸。
“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定。
四是,助长敌国君主的放纵享乐,增大他的荒淫欲望,用大量的珠宝去贿赂他,赠送美女讨好他。言辞卑下,曲意听从,顺从他的命令,迎合他的心意。这样,他就会放松警惕,而放肆地发展自己的邪恶行为了;
“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
五是,故意尊敬敌国的忠臣,送给他微薄的礼物,与他出任使者前来交涉时,故意加以拖延,而对所交涉的问题不予答复,极力促使敌君改派使者,然后再诚心解决所交涉的问题,向他表示亲近以取得他的信任,从而使敌国君弥合与我国的关系。这样用不同的态度对待敌国的忠臣和奸佞,就能够离间敌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谋取敌国了;
“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
六是,收买敌国朝廷中的大臣,离间敌国朝廷在外的大臣,让有才干的大臣里通外国,造成敌国内部自相混乱,这样敌国就很少有不灭亡的。
“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
七是,要使敌国君主对我深信不疑,就必须赠送很多贵重的礼物去贿赂他,同时收买他左右亲近大臣,暗中给他们各种好处,使其君臣忽视生产,造成财粮匮乏,国库空虚;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
八是,用贵重的财宝贿赂敌国君主,进而乘机与他同谋别国,所图谋的又对他有利。他得到利益后必然信任我们,这就密切了敌国与我的关系。关系越密切,敌国就必然会被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国而被外国利用,最终必遭惨败。
“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
九是,用显赫的名号尊崇他,不要使他身陷困境,给他以权倾天下的感觉,服从他的意志以博取他的信任。把他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先夸耀他功绩举世无双,再恭维他的德行可与圣人相提并论。这样,他必定妄自尊大,再也无心于国家的治理,国事就慢慢地荒废了。
“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
十是,对敌君要假意卑微屈从,这就能获得他的信任,从而了解他的真实情感。秉承他的意志满足他的要求,就像兄弟一般亲密无间。获得他的信任之后,就可以微妙地加以控制利用。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有如神助般将它轻而易举地消灭掉。
“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死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
十一是,用各种方法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凡是臣民没有不贪慕权势财富的,厌恶死亡和灾祸的。暗中许诺他以高官厚禄,秘密赠送各种金银珠宝,来收买敌国的英雄豪杰。自己国内积蓄充实,但一定要假装贫乏。暗中收纳敌国的智谋之士,使他与自己图谋大计;秘密结交敌国勇士,借以鼓舞我方的士气。要尽量满足这些人的贪婪欲望,并不断使之滋长蔓延。这样,他们就会成为我们的同党。这就叫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敌国君主虽然还拥有国家,但视听己被闭塞,还怎么能维持他的统治呢?
“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是,培植扶持敌国作乱的臣子,以迷乱其君主的心智;进献美女淫乐,以迷惑其君主的意志;赠送良犬骏马,以疲乏其君主的身体;经常报以有利的形势,让他沾沾自喜。然后观察有利的时机,而与天下人共谋夺取他的国家。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
在正确的运用了以上这十二种方法以后,就可以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了。这就是所谓上察天时,下观地利,有利的征兆一旦出现,就可以兴师讨伐敌国了。”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谱录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