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巡抚子仗势逞豪强
巡抚子仗势逞豪强
清官爷在座上闻听他三人的言词,与呈词上一毫不错。忠良说:“你等暂且回家,五天后听传候审。”回家不表。
且说大人这才退堂,回到内书房坐下,张禄献茶,茶罢搁盏。刘大人眼望张禄,开言说:“你出去把书吏和英传来,本府立等问话。”小厮答应,翻身而去。不多时,把书吏和英传进内书房。见了大人,打个千,在一旁站立。忠良眼望书办,开言讲话,说:“这江宁府北门以外,十里堡有个万人愁徐五,你知道这个人不知道?”和英说:“大人,要提起这个人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得。他父亲徐昆,做过一任云贵的巡抚,早已去世,膝下就只是这徐五一个。上三年以前,徐五捐了个监生。”刘大人闻听和英之言,复又讲话。
这清官闻听和英话,启齿开言把话云:“既然知道他根底,本府跟前快讲明。”和英闻听清官话,说:“大人留神在上听:要提徐五所为事,无法五天了不成。手下豪奴无其数,个个全有外号名:一个叫鬼头太岁于文立,一个叫白花蛇郑青,张三名叫黄蜂尾,孙八外号儿叫鬼吹灯,还有管家于文亮,是个秃子,外号叫金头蜈蚣大有名。这些人横行霸道无人惹,大小衙门有人情。前任知府王太守,就是在此人身上把官扔。”大人听到这句话,不由心中动无名,说道是:“此处离京不甚远,焉有这般胆大的人!空有文武在此驻,个个装哑又推聋。我刘墉今日既然接了状,少不得秉正忠心与主尽忠。这一个四品的知府我不要,定要治倒万人愁。”清官又把和英叫:“你快把大勇传来有事情。”和英闻听不怠慢,迈步翻身往外行。不多时把承差叫进书房内,陈大勇打了千儿,一旁站住把话云,说“大人传小人有何事?”刘大人闻听长了笑容。
大人说:“陈大勇,本府瞧你是一条好汉,再者,你又是科甲出身,又做过一任送粮千总,本府瞧你这个人又耿直,又义气,本府待你比别人如何?”陈大勇闻听刘大人这个话,又打了个千,说道:“大人的恩典,小的深感。但有用小人之处,就是泼汤赴火,万死不辞!”忠良闻听,不由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听我吩咐。”
这清官眼望承差讲话:“大勇留神你要听明,本府如今要去私访,为的是硬抢妇女这件事情。恶棍名字叫徐五,‘万人愁’就是他的名。家住城北十里堡,这恶棍大小衙门能。前任知府他弄掉,乾隆御笔亲点我刘墉。我今要到十里堡乔装改扮访民情,未不知你可敢保我,无事无非转江宁?但能除恶圆民案,本府保举你个前程。”陈大勇闻听忠良这一席话,一旁开言把话云:“别说一个贼徐五,就有仨俩也稀松。不是小人说大话,敢保大人走一程。”
忠良闻听心欢喜,眼望张禄把话云,说道是:“快些将我便衣取,我今要去访民情。”张禄闻听不怠慢,开皮箱,把大人包袱手中擎。放在床上打开看,原来是,衣服鞋袜在其中。有一件茧绸袍子年代久,未必当出二百铜。皂布夹套精窄袖,浑身全是小窟窿。白布夹袜口袋同,大装粗布倒也精。皂靴一双足下登。还有一件白布衫,里面有袋扎腿带,两块毛竹底下横。复又留神仔细看:还有一本《百中经》。承差瞧罢多时会,好汉心中也已明:必定要把先生扮,搂局卖当讲《子平》。陈大勇正然心纳闷,忽听大人把话云。
刘大人说:“陈大勇。”“小的伺候大人。”忠良说:“今日你既然保我前去私访恶人徐五的消息,本府改扮个算命先生,你把这个衣服换上一换,才好下的去呢。休叫恶人看破,反倒不便。你在那远远跟随,暗自保护本院,休露形迹。”“是,小的知道。”大人说:“你也就改扮罢咧。此出速快为妙,回来打后门而进,休叫外人知道。”陈大勇翻身而去。
再说刘大人并不怠慢,站起身来,将自己身上衣服脱下,搁在一旁,张禄收起。大人先就将白布夹袜、青布山东皂穿上,又把那个粗布白布棉袜穿上,然后将六十六文钱茧绸袍子与那个是青布粗夹褂子穿上咧。把那一顶磨了边、补着顶子、缨子发了白的秋帽儿也戴上咧。用那个蓝布小包袱,将那块毛竹板和那一本《百中经》,也包上咧。诸事已毕,刚然坐下,忽见陈大勇走将进来。刘大人举目观瞧他是个怎么改扮。
清官举目留神看,打扮承差改扮形:缨帽摘去把毡帽戴,袍套不见少威风。身穿一件粗布袄,一条褡包系腰中。
足下是,蓝布鞋来土黄布袜,不见靴子足下登。原来是乡民的样,还有那,一扦粪叉手中擎。刘大人,看罢不解其中故:“手拿此物主何情?”承差见问腮含笑,说“大人留神在上听:我小的,空手相跟怕人看破,假装捡粪不露形。”忠良闻听心欢喜,说:“就是如此这般行。”大人说罢往外走,张禄说:“蓝布包袱手中擎。”爷仨并不朝前走,径奔后门快如风。转弯抹角来得快,后门不远面前存。
小内厮,慌忙开放门两扇,刘大人,接过包袱往外行。承差后面紧跟定,官役两个要访民情。忠良回头频嘱咐:“张禄儿,诸事留神要用心。”小子答应说“知道,不用大人再叮咛。”内厮关门不必表,再把忠良明一明。迈步当先朝前走,承差后面捡粪行。穿街过巷急似箭,顷刻间,出了江宁一座城。一心不上别处去,径奔十里堡大路行。大人走着心犯想:此去难定吉共凶。倘要恶人来看破,有大不便在其中。说不得,仗主的洪福臣的造化,我刘墉,凭命由天闯着去行,就是龙潭并虎穴,刘某也要看分明。此来不访真情事,怎与黎民把案清?刘大人,思想之间抬头看,十里堡就在眼下横。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论语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南史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