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影响
⑴《礼记》中的许多篇章,是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古的典范。
⑵《礼记》的许多章节,高扬仁爱、正义、爱国、反对不义之政等进步思想,影响深远。
⑶书中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家教、尊老、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于读古书,传承中华文明,是难得的文化宝库。
⑷《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⑸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⑹《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其弟子子游以答问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并进而说明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特征,而礼制则是小康社会的纲纪,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建设。
⑺《礼记》许多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儒家礼乐文化和的精神及其重要意义。《礼记·儒行》明确提出:礼之以和为贵。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⑻中国当代许多大学从《礼记》中,借用一些名言警句作为校训。如河南大学校训为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东南大学校训为止于至善,复旦大学校训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等,这些校训影响着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
⑼《礼记》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家庭结构状况,并且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家庭伦理规范,指导着当代伦理道德。
⑽《礼记·乐记》中中和的美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它主要从音乐的本质和作用来使人们的心理和精神达到平和,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尚书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岭外代答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