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兵制
中国春秋时期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逐渐兴起,军事制度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和一些诸侯、卿大夫势力的增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变为自诸侯出和自大夫出。较大的战争几乎都由诸侯国的军队承担。几个诸侯大国相继成为中原的霸主,代天子发号施令。
诸侯国的军队主要由公室军队、世族军队组成。公室军队多建于西周诸侯受封立国时。主要成员是国人中的士和农。士以习武打仗为主要职事,作战时充任甲士;农即庶人,除老弱残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须接受军事训练,三季务农,一季讲武,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大演习。遇有战事,要随时听从调发,充任徒卒,役期依战事的长短而定。奴隶一般没有充任甲士和徒卒的资格,只能随军服杂役。这时,卿大夫的势力迅速发展,他们也仿照国都的制度在自己的封邑上,,设置军队,即世族军队,其从军人员也以封邑及其周围的士和农为主。此外,某些较大的城邑还有邑甲,有的属于国君,有的属于卿大夫,是公室军队与世族军队的补充。
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车兵是主要兵种。各诸侯国兵力的强弱,往往以战车的多少衡量。前期,诸侯国一般不超过1000乘,所谓千乘之国;卿大夫一般不超过 100乘,所谓百乘之家。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晋国和楚国已各达到5000~6000乘,齐国和秦国也各有2000~3000乘,还出现了拥有近1000乘的卿大夫。每辆战车多由 4匹马驾挽,一般配有甲士10人,徒卒20人。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随车徒卒有不同数量的增加。,有的诸侯国还建立了独立于战车之外的步兵。公元前719年,鲁、宋、陈、蔡、卫等国伐郑,败郑徒兵,这是中原诸侯国使用步兵的最早记录。公元前 541年,晋军与狄人交战,因狄人用步兵,晋将魏舒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即临时拆散车兵建制,将五乘战车上的甲士改编为步兵三伍。南方的楚、吴、越等国已建有一定规模的舟师,多用于内河、湖上,有时也出海作战。
各诸侯国军队的组织编制不尽相同。据《国语·齐语》记载,齐国管仲改革时规定:齐军五人为一伍,十伍为一小戎,四小戎为一卒,十卒为一 旅,五旅为一军。据《左传》记载,晋军有伍、两、卒、旅、师、军的建制。楚军的车兵有广,晋军和郑军的车兵有偏等不同的编制。军队的粮草物资供给,平时由司马负责,战时士卒通常须随身携带数天的口粮,称为裹粮,并有随行车辆以备补充。到达某城邑或诸侯国时,则由该城邑或东道国供给。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变,军事制度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晋、鲁、郑、楚等国先后在改革田制的基础上,作州兵、作丘甲、作丘赋、量入修赋等,扩大兵役和军赋的来源;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国人从军的制度逐渐向郡县征兵制演变;车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步兵的地位逐渐上升;军权向集权方向发展,文武开始分职等。但是这些变化,有的仅开始,有的仅表现出某种先兆,军事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在战国时代完成的。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孟子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说苑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谱录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