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薛慰娘
丰玉桂,聊城儒生也,贫无生业。万历间,岁大祲,孑然南遁。及归,至沂而病。力疾行数里,至城南丛葬处,益惫,因傍冢卧。忽如梦,至一村,有叟自门中出,邀生入。屋两楹,亦殊草草。室内一女子,年十六七,仪容慧雅。叟使瀹柏枝汤,以陶器供客。因诘生里居、年齿,既已,乃曰:“洪都姓李,平阳族。流寓此间今三十二年矣。君志此门户,余家子孙如见探访,即烦指示之。老夫不敢忘义。义女慰娘颇不丑,可配君子。三豚儿到日,即遣主盟。”生喜,拜曰:“犬马齿二十有二,尚少良配。惠以眷好固佳;但何处得翁之家人而告诉也?”叟曰:“君但住北村中,相待月余,自有来者,止求不惮烦耳。”生恐其言不信,要之曰:“实告翁:仆故家徒四壁,恐后日不如所望,中道之弃,人所难堪。即无姻好,亦不敢不守季路之诺,即何妨质言之也?”叟笑曰:“君欲老夫旦旦耶?我稔知君贫。此订非专为君,慰娘孤而无倚,相托已久,不忍听其流落,故以奉君子耳。何见疑!”即捉臂送生出,拱手合扉而去。
生觉,则身卧冢边,日已将午。渐起,次且入村,村人见之皆惊,谓其已死道旁经日矣。顿悟叟即冢中人也,隐而不言,但求寄寓。村人恐其复死,莫敢留。村有秀才与同姓,闻之,趋诘家世,盖生缌服叔也。喜导至家,饵治之,数日寻愈。因述所遇,叔亦惊异,遂坐待以觇其变。居无何,果有官人至村,访父墓址,自言平阳进士李叔向。先是其父李洪都,与同乡某甲行贾,死于沂,某因瘗诸丛葬处。既归某亦死。是时翁三子皆幼。长伯仁,举进士,令淮南。数遣人寻父墓,迄无知者。次仲道,举孝廉。叔向最少,亦登第。于是亲求父骨,至沂遍访。
是日至,村人皆莫识。生乃引至墓所,指示之。叔向未敢信,生为具陈所遇,叔向奇之。审视两坟相接,或言三年前有宦者,葬少妾于此。叔向恐误发他冢,生遂以所卧处示之。叔向命舁材其侧,始发冢。冢开,则见女尸,服妆黯败,而粉黛如生。叔向知其误,骇极,莫知所为。而女已顿起,四顾曰:“三哥来耶?”叔向惊,就问之,则慰娘也。乃解衣蔽覆,舁归逆旅。急发旁冢,冀父复活。既发,则肤革犹存,抚之僵燥,悲哀不已。装敛入村,清醮七日;女亦缞绖若女。忽告叔向曰:“曩阿翁有黄金二锭,曾分一为妾作奁。妾以孤弱无藏所,仅以丝线絷腰,而未将去,兄得之否?”叔向不知,乃使生反求诸圹,果得之,一如女言。叔向仍以线志者分赠慰娘。暇乃审其家世。
先是,女父薛寅侯无子,止生慰娘,甚钟爱之。一日女自金陵舅氏归,将媪问渡。操舟者乃金陵媒也。适有宦者任满赴都,遣觅美妾,凡历数家,无当意者,将为扁舟诣广陵。忽遇女,隐生诡谋,急招附渡。媪素识之,遂与共济。中途投毒食中,女妪皆迷。推妪堕江,载女而返,以重金卖诸宦者。入门嫡始知,怒甚。女又惘然,莫知为礼,遂挞楚而囚禁之。北渡三日,女方醒。婢言始末,女大泣。一夜宿于沂,自经死,乃瘗诸乱冢中。女在墓,为群鬼所凌,李翁时呵护之,女乃父事翁。翁曰:“汝命合不死,当为择一快婿。”前生既见而出,反谓女曰:“此生品谊可托。待汝三兄至,为汝主婚。”一日曰:“汝可归候,汝三兄将来矣。”盖即发墓之日也。女于丧次,为叔向缅述之。
叔向叹息良久,乃以慰娘为妹,俾从李姓。略买衣妆,遣归生,且曰:“资斧无多,不能为妹子办妆。意将偕归,以慰母心,何如?”女亦欣然。于是夫妻从叔向,辇柩并发。及归,母诘得其故,爱逾所生,馆诸别院。丧次,女哀悼过于儿孙。母益怜之,不令东归,嘱诸子为之买宅。
适有冯氏卖宅,直六百金,仓猝未能取盈,暂收契券,约日交兑。及期冯早至,适女亦从别院入省母,突见之,绝似当年操舟人,冯见亦惊。女趋过之。两兄亦以母小恙,俱集母所。女问:“厅前跮踱者为谁?”仲道曰:“此必前日卖宅者也。”即起欲出。女止之,告以所疑,使诘难之。仲道诺而出,则冯已去,而巷南塾师薛先生在焉。因问:“何来?”曰:“昨夕冯某浼早登堂,一署券保。适途遇之,云偶有所忘,暂归便返,使仆坐以待之。”少间,生及叔向皆至,遂相攀谈。慰娘以冯故,潜来屏后窥客,细视之,则其父也。突出,持抱大哭。翁惊涕曰:“吾儿何来!”众始知薛即寅侯也。仲道虽与街头常遇,初未悉其名字。至是共喜,为述前因,设酒相庆。因留信宿,自道行踪。盖失女后,妻以悲死,鳏居无依,故游学至此也。生约买宅后,迎与同居。翁次日往探,冯则举家遁去,乃知杀媪卖女者即其人也。冯初至平阳,贸易成家;比年赌博,日就消乏,故货居宅,卖女之资,亦濒尽矣。慰娘得所,亦不甚仇之,但择日徙居,更不追其所往。李母馈遗不绝,一切日用皆供给之。生遂家于平阳,但归试甚苦。幸于是科得举孝廉。
慰娘富贵,每念媪为己死,思报其子。媪夫姓殷,一子名富,好博,贫无立锥。一日博局争注,殴杀人命,亡归平阳,远投慰娘。生遂留之门下。研诘所杀姓名,盖即操舟冯某也。骇叹久之,因为道破,乃知冯即杀母仇人也。益喜,遂役生家。薛寅侯就养于婿,婿为买妇,生子女各一焉。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诗经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宋书
- 元史
- 北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通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艺术
- 茶经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