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情况
首先是,《家语》保存了最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家语》保存了一大批比较原始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地方明显地胜于其他相关古籍,具有重要的版本、校勘价值。《家语》是孟子以前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并且学术界已有学者考证《家语》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领编而成,根据今本《家语》所附汉孔安国后序,可知《家语》的材料是由孔子弟子各自记其所问而成,所以《家语》保存的材料应是最原始的,这一点通过传统文献的比较也可看出。如在《家语》中的《哀公问政》又见于《礼记·中庸》,,将二者对勘,会发现《礼记·中庸》语言更为简练,似曾进行过修改、润色,这种改动明显带有西汉时期的政治风貌。本篇为政在于得人,在《礼记·中庸》中作为政在人,前者强调贤者的重要性,后者却是强调统治者的重要性。本篇爵其能,《礼记·中庸》改为尊其位;笃亲亲、敬大臣、子百姓、来百工几句,分别变成劝亲亲、劝大臣、劝百姓、劝百工,都反映了西汉政权高度统一,封建专制主义正在逐渐加强的特征。至于本篇中的举废邦在《礼记·中庸》中改为举废国,,显然是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由此可断定,《礼记·中庸》晚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显而易见。又如《贤君》部分可见于《说苑·政理》,在《家语·贤君》中作孔子见宋君,而在《说苑·政理》作孔子见梁君。清俞樾曰:仲尼时无梁君,当从《家语》作宋君为是。这也说明《家语》早于《说苑》。尤其是战国竹简的出土进一步印证了《家语》材料的渊源有自。正是因为《家语》材料的原始性,所以其所记载的材料比其他传世材料更为可靠。例如关于颜回的生卒年寿,可以根据《家语》纠正《史记》传本之讹
其次是,《家语》记载的内容比其他研究孔子的资料更为完整。在有关孔子的研究上,《论语》是传统的第一手材料,但是《论语》篇幅短小,语言简略,难以尽展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有一说,论语的论,有选择、别择的意思。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曰:论,叚借为抡。《国语·齐语》权节其用,论比其材韦昭注:论,择也。《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观其成者也。杨倞注:论,选择也。,如果《论语》书名的论为选择之意,则《论语》应该是选自孔子家之语中的材料,这样《论语》就是孔子语录,《孔子家语》则相当于孔子文集,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家语》都要高出《论语》很多。仅从规模上讲,《论语》仅有一万六千多字,而《家语》却比《论语》多出近四倍。朱熹在谈到读《论语》的方法时,引程子的话说,如果不通读全书,终是不浃洽,说的应该是准确理解、融会贯通的问题。《家语》详于《论语》,所记全面,,又有孔子言行的生动情节,与《论语》相比,显然更能展现孔子的人品和思想。已有学者通过比较研究,证明《家语》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价值甚至要超出《论语》。
第三是,利用《家语》有利于解决早期儒学中的一些学术问题。《家语》保存了某些独一无二的文献资料,是研究孔子、孔子弟子及先秦两汉文化典籍的重要依据。这些独有的文 献资料,有利于拓展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和有关学术问题的研究。例如:《家语》一书中有《弟子行》和《七十二弟子解》等孔子弟子的材料专篇,所列孔子弟子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人物有不同,经学者考证《家语》中所记弟子在许多方面显示出更为准确、可靠。这一研究有助于反思孔子弟子研究在资料运用及方法上的一些不足,,进而开拓孔子弟子研究的新局面。同样,利用《家语》中的材料,可以推动因材料短缺而一直困扰学术界的孔老关系和早期儒道关系的研究、孔子的五帝三王观的研究等许多早期儒学问题。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沧浪诗话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