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列传七
卢文纪,字子持,京兆万年人。案:此下有阙文。
卢文纪,字子持,京兆万年人。后唐长兴末年,任太常卿。卢文纪相貌魁武伟岸,声音高昂清朗,对答响亮铿锵,饮食量大。奉命出使川蜀,经过岐下,当时唐末帝为岐下主帅,以主人的身分礼遇接待他,观察卢文纪的仪态志趣,招待颇为周到热情。清泰初年,中书省缺宰相,末帝在朝臣中寻找,身旁臣子说:“我们看见一班朝廷中有名望,当授以重任的,不过姚岂页、卢文纪、崔居俭而已。”又比较过三人的文才德行,更不知如何是好。末帝于是将当时多位有清名的高官姓名写在纸条上,投进琉璃瓶中,在月夜焚香,向上天祷告祈求,第二天一早用筷子挟纸团,第一下就挟到了写有卢文纪名字的纸团,其次就是姚岂页。末帝早希望如此,便欣然任命他们,授卢文纪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姚岂页一同登上相位。当时朝廷在战乱之后,国家刚刚安宁,外有寇兵入侵,内有强臣在境。卢文纪身处国家中枢之地,却没有治国安邦的大计,所谈论的是所憎朋党的小过失,所纠查的是选举任免的小事情。当时有叫史在德的蜀人任太常丞,进入权贵要人家庭,评论比较朝廷众官,多有讥讽抨击,呈上奏章说:“文武两班官员,应选择有才干的人提拔使用。现有的军都将校和朝廷士大夫,请均加以审核考察,分别删汰,有才干的提拔任用,无能平庸的罢免屏弃,不限于名位的高低。”奏疏上到中书省,卢文纪认为这是非议自己,非常生气,召来谏议大夫卢损写成答复的公文,文辞意义混乱芜杂,被众人讥笑。
长兴末,为太常卿。文 纪形貌魁伟,语音高朗,占对铿锵,健于饮啖。奉使蜀川,路由岐下,时唐末帝为 岐帅,以主礼待之,观其仪形旨趣,遇之颇厚。清泰初,中书阙辅相,末帝访之于 朝,左右曰:“臣见班行中所誉,当大拜者,姚顗、卢文纪、崔居俭耳。”或品藻 三人才行,其心愈惑。末帝乃俱书当时清望达官数人姓名,投琉璃瓶中,月夜焚香, 祷请于天,旭旦以箸挟之,首得文纪之名,次即姚顗。末帝素已奇待,欢然命之, 即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姚顗同升相位。时朝廷兵革之后,宗社甫宁,外寇内 侵,强臣在境。文纪处经纶之地,无辅弼之谋,所论者爱憎朋党之小瑕,所纠者铨 选拟抡之微类。时有蜀人史在德为太常丞,出入权要之门,评品朝士,多有讥弹, 乃上章云:“文武两班,宜选能进用。见在军都将校、朝廷士大夫,并请阅试澄汰, 能者进用,否者黜退,不限名位高下。”疏下中书,文纪以为非己,怒甚,召谏议 大夫卢损为覆状,辞旨芜漫,为众所嗤。三年夏,晋祖引契丹拒命,既而大军挫衄, 官寨受围。八月,亲征,过徽陵,拜于阙下,休于仗舍。文纪扈从,帝顾谓之曰: “朕闻主忧臣辱,予自凤翔来,首命卿为宰相,听人所论,将为便致太平,今寇孽 纷纷,令万乘自行战贼,于汝安乎?”文纪惶恐致谢。时末帝季年,天夺其魄,声 言救寨,其实倦行。初次河阳,召文纪、张延朗谋议。文纪曰:“敌骑倏往忽来, 无利则去,大寨牢固,足以枝梧,况已有三处救兵,可以不战而解。使人督促,责 以成功,舆驾且驻河桥,详观事势,况地处舟车之要,正当天下之心,必若未能解 围,去亦非晚。”会延朗与赵延寿款密,傍奏曰:“文纪之言是也。”故令延寿北 行,末帝坐俟其败。
唐末帝清泰三年(936),晋高祖领来契丹人与朝廷抗命,不久朝廷大军受挫,军营被围。八月,末帝亲征,卢文纪随从,末帝对他说:“我听说君主忧虑是臣子的耻辱,我从凤翔到京即位,首先任您做宰相,听别人议论,说您将使国家太平,现在贼寇纷扰,让我以皇上的身分亲自出征与贼寇作战,你内心也安宁吗?”卢文纪惶恐致歉。当时末帝在晚年,已失去了锐气,声称援救唐军营寨,实际上厌倦出征。开始到达河阳时,末帝召来卢文纪、张延朗商议。卢文纪说:“敌人骑兵忽来忽往,无利可图就离开,我军大营牢固,足以相抗衡,况且已有三处救兵来到,可以不战而解大营之围,派人去督促,责令他们战胜,御驾暂时停在河桥,详观形势的变化。河桥地处舟车往来的交通要道,正当天下的中心地带,即使不能解除大营的包围,再离开此地前征也不晚。”恰好这时张延朗正与契丹赵延寿暗中勾通,于是在旁边上奏说:“卢文纪的话是对的。”所以只令赵延寿北往,末帝坐等大营的失败。
晋祖入洛,罢相为吏部尚书,再迁太子少傅。少帝嗣位,改太子太傅。汉祖登 极,转太子太师。时朝官分司在洛,虽有留台御史,纪纲亦多不整肃,遂敕文纪别 令检辖。侍御史赵砺及纠分司朝臣中有行香拜表疏怠者,杨邠怒,凡疾病不在朝谒 者,皆与致仕官。时文纪别令检辖之职,颇甚滋章,因疾请假,复为留台所奏,遂 以本官致仕。《欧阳史》:周太祖入立,即拜司空于家。
晋高祖进入洛阳后,罢免卢文纪相位,任吏部尚书,再迁任太子少傅。少帝即位,改任太子太傅。汉高祖即位,转任太子太师。当时朝官有部分在洛阳任职,虽设有留台御史予以监察,但朝纲法纪不甚严整,于是另令卢文纪去检察统辖。侍御史赵砺以及洛阳的朝官中有举行行香拜佛之礼而放松上表奏疏的,杨..大怒,凡有疾病而不朝拜谒见的人,都让他们辞官退休。这时卢文纪另任检察统辖之职,事情非常麻烦,因病请假,又被留台御史报告皇上,于是以本官的身分让他退休。广顺元年(951)夏天去世,年七十六岁,追赠为司徒,皇上为他停止上朝两天。卢文纪一生积累亿万财富,他死后,被他儿子卢龟龄糜费,不到几年,挥霍殆尽,因此家多积蓄的人都以此为戒。
广顺元年夏卒,年七 十六。赠司徒,辍视朝一日。文纪平生积财巨万,及卒,为其子龟龄所费,不数年 间,以至荡尽,由是多藏者以为诫焉。
- 推荐作品: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其他经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兵家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折狱龟鉴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