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五十四条 方十六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占占,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见肺痈)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中)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芎穷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皮二两(去心)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极散方(阴頹肿亦主之)
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蟅虫各三两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请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汤)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抵当汤方
水蛙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
右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半,未止,再取。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妊娠中)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见前虚劳中)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蕷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炮)一两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蛇床子散方 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仁
右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明中,日四遍。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
右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占药烙之。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仪礼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齐民要术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墨子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文子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