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审美思想
《黄帝四经》是战国时期托名黄帝的众多著作之一,也是研究黄老之学的宝贵资料。 本文认为,《黄帝四经》中蕴含了一定的美学思想,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人对《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加以研究。作者认为,从美学角度对《黄帝四经》展开讨论,无论对研究先秦时期的美学理论,还是对建构当今的美学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四经》虽然大体上属于道家学派,但它也杂糅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实际上是兼采百家之作。因此,要研究《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还要弄清它与先秦时期的哪些主要学派有联系。,本文对《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首先是对《黄帝四经》的某些论述从美学的角度展开分析,然后总结出它主要的美学观点。其次是把《黄帝四经》置于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与先秦儒、道两家学派的美学思想加以比较。
本文上篇对《黄帝四经》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一、关于道的美学思想。道是《黄帝四经》中的最高范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延伸出来的,而道本身就是最高、最大的美。以此出发,要求文艺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自然和社会,使之有利于自然万物的生长,社会政治的昌明以及人伦道德的和谐。二、在确立了道这一美的最高标准之后,《黄帝四经》提出了美的批评尺度——过极失当。过极失当的原则要求艺术欣赏必须适度,不可过分。,三、真实自然的美学原则——至言不饰。主张写文章最关键的是要有真实可信的内容,而在形式方面则无需太过华丽和雕琢。四、虚静的审美心态。以虚静之心去观照天下万事万物,而不受任何具体认识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的影响。五、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阴阳刚柔。
《黄帝四经》对于阳刚与阴柔的各自特性及互相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所作的说明,正符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征。六、论艺术的作用——文与化。《黄帝四经》十分重视人文、艺术对社会教化的作用。 本文下篇主要是对《黄帝四经》的美学思想与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相关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作者认为,《黄帝四经》关于道的美学思想与老庄之道是基本一致的,而与儒家尊崇道德礼义的美学规定格格不入。但在道的目的性方面,《黄帝四经》与儒家较为一致,而与道家则有所区别。, 《黄帝四经》中过极失当的美学批评尺度,把老庄在享受美与艺术时要求全寿养生和儒家对审美要求符合社会伦理道德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在真实自然的原则上,《黄帝四经》与老庄都以真为最高境界的美,而儒家的真与美都要受到善的制约。
《黄帝四经》与老庄都以自然无为为美,以真为表现形式,而儒家则以文饰、有为作为真和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黄帝四经》虚静的审美心态虽然和老庄的涤除玄览、心斋、坐忘的心理特征是一致的,但《黄帝四经》的虚静要求既合规律又合目的,而老庄却是主张无目的、超功利的。 《黄帝四经》的阴阳刚柔说,从哲学层面来看,与《老子》、《周易》是基本一致的;《黄帝四经》与儒家对和的理解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在这方面,两家形成了互补的理论态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帝四经》重视文明教化对社会的作用,与《周易》及儒家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但与老庄忽略文明教化作用的观点有很大差异。 文章在结语部分强调了《黄帝四经》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中庸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政书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