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素问·气厥论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黄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对曰:肾移寒于肝(《太素》、《甲乙经》作脾),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痈肿和气虚。脾移寒于肝,则痈肿和筋脉拘挛。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癫狂和胸中隔塞不畅。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属无法治疗的死症。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坚硬,但因水气留居于大肠,故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袋子装水一样,这是水液代谢不正常引发的疾病。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流鼻血。肝移热于心,则引起死亡。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膈消”(即上消病)。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庢”。肾移热于脾,日久渐成虚损;若再演变为肠澼(暴痢),便容易成为无法治疗的死症。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
胞宫(女子宫、男精囊)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堵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再下行则病发痔疮。大肠移热于胃,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病称为“食亦”。胃移热于胆,也发生食亦病。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酸痛而成为“鼻渊”;鼻渊的症状,是鼻常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两目不明。
故得之气厥也。
以上各种病症,皆由于寒热之气厥逆,在脏腑中互相移动和传变而引起。
- 推荐作品: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郁离子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