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杂说·马说(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辱 一作: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1):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赏析】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思想感情(中心主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韩非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随园食单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