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周郑交质《左传》
【原文】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注释】
1.卿士:周朝执政官。
2.贰于虢: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此指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虢(guó),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
3.交质:交换人质。
4.王子狐:周王平的儿子。
5.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6.崩:去世。
7.畀bì:交给。
8.祭(zhài)足:即祭仲,郑大夫。温,周朝小国,在今河南温县南。
9.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10.中:同“衷”,内心。
11.明恕:互相体谅。
12.要:约束。
13.间:离间。
14.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
15.沼沚:小池塘。毛,野草。
16.苹:水生植物,即浮萍。蘩,白蒿。蕴藻,一种聚生的藻类。菜,野菜。
17.筐莒(jǔ):竹制容器,方为筐,圆为莒。锜(qí)釜,饮具,有角为錡,无角为釜。
18.潢:积水池。污,积水。行潦, 流动的积水。
19.荐:享祭,祭祀。
20.羞:进奉。
21.《采蘩》、《采苹》:均为《诗●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22.《行苇》、《泂(jiǒng)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23.沚:水中小块陆地
24.池塘
25.表明
26。潢污:不流动的积水
【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和郑互相仇恨。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赏析】
本文前两段,只用寥寥七十多字,就把春秋初期周王室和它的同姓诸侯国郑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揭示出来。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政权的平衡。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对周平王准备采取的这一举措怨恨不已。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为了达成妥协,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庄公,居然采用了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各诸侯国间普遍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即交换质子。那么,这一外交手段是否奏效了呢?第二段的记述则对这一举措做出了历史否定。历史的辩证法雄辩地证明,周、郑由“交质”到“交恶”,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权力再分配问题上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决定周、郑双方关系的最终原则是利益和权利的再分配。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左传》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郑由“交质”到“交恶”的历史本质,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实说话”,所以,还是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时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动向。而“用事实说话”,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点。至于此文用较多的文字阐发诚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因为在历史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以后,就很难看到各诸侯国“要之以礼”并“行之以礼”的事情了。尽管如此,在我们今天建立新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诚信原则还是应该继承发扬的。-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南游记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丁山征西
- 了凡四训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