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晋语·惠公杀丕郑
惠公既即位,乃背秦赂。使丕郑聘于秦,且谢之。而杀里克,曰:“子杀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晋惠公继承君位后,就违背了给秦国赂地的诺言。他派丕郑到秦国访问,向秦君致歉。同时他又杀了里克,说:“你杀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做你的国君,不是太难吗?”
丕郑如秦谢缓赂,乃谓穆公曰:“君厚问以召吕甥、郤称、冀芮而止之,以师奉公子重耳,臣之属内作,晋君必出。”穆公使泠至报问,且召三大夫。郑也与客将行事,冀芮曰:“郑之使薄而报厚,其言我与秦也,必使诱我。弗杀,必作难。”是故杀丕郑及七舆大夫: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皆里、丕之党也。丕豹出奔秦。
丕郑到秦国对不能如期奉上城邑表示歉意,然后对穆公说:“您派人用厚礼把吕甥、郤称、冀芮骗到秦国拘留起来。然后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晋国,我们的人在国内举事策应,这样晋君必定会逃出晋国。”穆公于是派泠至回访晋国,同时召请吕甥、郤称和冀芮三位大夫。丕郑和泠至将要按计划行动,冀芮对惠公说:“丕郑出使秦国时带去的礼品菲薄,可是秦国回赠的礼品却很丰厚,大概他在秦国说了我们什么,一定是让秦国来引诱我们。不杀丕郑,肯定会发难。”所以就杀了丕郑和七舆大夫,他们是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这些人都是和里克、丕郑一党的。丕郑的儿子丕豹出逃到秦国。
丕郑之自秦反也,闻里克死,见共华曰:“可以入乎?”共华曰:“二三子皆在而不及,子使于秦,可哉!”丕郑入,君杀之。共赐谓共华曰:“子行乎?其及也!”共华曰:“夫子之入,吾谋也,将待也。”赐曰:“孰知之?”共华曰:“不可。知而背之不信,谋而困人不智,困而不死无勇。任大恶三,行将安入?子其行矣,我姑待死。”
丕郑从秦国回来的途中,听说里克被杀,见到共华问他说:“我可以回国吗?”共华说:“我们几个在国内都没有被株连,你是出使秦国的,可以回来。”丕郑回国后,惠公杀了他。共赐对共华说:“你逃走吗?快要轮到你了!”共华说:“丕郑回来,是我的主意,我将等待遭难。”共赐说:“有谁知道这是你的主意?”共华说:“那也不行。自己知道内疚却昧着良心是不信,为人谋划却使人遭了厄难是不智,害了别人自己却怕死是不勇。我背着这三项恶名,又有什么地方可去?你走吧,我姑且在这里等待死亡。”
丕郑之子曰豹,出奔秦,谓穆公曰:“晋君大失其众,背君赂,杀里克,而忌处者,众固不说。今又杀臣之父及七舆大夫,此其党半国矣。君若伐之,其君必出。”穆公曰:“失众安能杀人?且夫祸唯无毙,足者不处,处者不足,胜败若化。以祸为违,孰能出君?尔俟我!”
丕郑的儿子叫豹,出逃到了秦国,对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大失民心了。他背信不给你城邑,杀死里克,忌恨周围的人,大家本来就不满意。如今他又杀死我的父亲和七舆大夫,他的支持者在国内只剩一半了。您如果讨伐他,他必定会被驱逐出晋国。”穆公说:“失掉民众怎么还能杀这么多人?况且他的罪还不到死的地步,民众就不会造反。罪足以死的人,不会留在晋国。留在晋国的人,罪还不足死。胜败变化无常,有杀身之祸的人都离开了晋国,谁还能把晋君赶出国呢?你还是等我从长计议吧!”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论语
- 尔雅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汉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三十六计
- 三略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小五义
- 小八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