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
散发威势。即利用权威和有利形势采取行动,要效法鸷鸟。散发威势,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发威势,必须看准对方的间隙采取行动。威力收敛集中,内在的精神旺盛,善于利用对方的间隙采取行动,那么,就能将威势散发出去。散发威势时,要思想虚静,从而考虑周详;要意志充沛,从而能够决断。如果意志衰微,便会丧失威势,精神不专一,谈论外界的情况时就会变数太多。所以,要仔细观察对方的思想意志和办事标准,运用揣摩之术游说他,并采取不同的政治权谋谋划各种事情,有时圆转灵活,有时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间隙或意志等主客观条件,就不能发散威势。因为散势必须等待间隙而采取行动,一行动便要发出威势。所以,那些善于发现间隙(时机)的人,一定是内部蓄积着五脏精气,对外能观察形势的虚实。他一旦行动,便不会失去散发威势的实效,便会紧紧抓住对方的思想意志。及时了解对方的计谋。总之,形势是决定利害的,也是能够权变并发挥威力的条件。威势衰败,往往是因为不能够集中精神去审察事物结果。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辽史
- 南齐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