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封泰山禅梁父
俗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武帝探策得十八,因读曰八十,其後果用耆长。武帝出玺印石,裁有兆朕,奉车子侯即没其印,乃止。武帝畏恶,亦杀去之。封禅书说:“黄帝升封泰山,於是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者七十余人,小臣独不得上,乃悉持龙髯,拔堕黄帝之弓。小臣百姓仰望黄帝不能复,乃抱其弓而号,故後世因曰乌号弓。”孝武皇帝时,齐人公孙卿言:“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今历正值黄帝之日,圣主亦当上封,则能神仙矣。”
谨按《尚书》、《礼》:“天子巡守,岁二月至于岱宗。”孔子称:“封泰山,禅粱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盖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平也。所以必於岱宗者,长万物之宗,阴阳交代,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遍雨天下,唯泰山乎。封者立石高一丈二赤,克之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祭上玄尊,而俎生鱼。坛广十二丈,高三尺,阶三等。必於其上,示增高也;克石纪号,著己绩也。或曰金泥银绳,印之玺。下禅粱父,礼祠地主,去事之杀,示增广也。禅谓坛?单当有所与也。三皇禅於绎绎,明己功成而去,德者居之。绎绎者,无所指斥也。五帝禅于亭亭,德不及於皇。亭亭名山,其身禅于圣人。三王禅於梁父,梁者信,父者子,言父子相信与也。
孝武皇帝封广丈二尺,高九尺,其下有玉牒书.书秘。江、淮间一茅三脊为神藉,五色土益杂封,纵远方奇兽飞禽及白雉,加祠兕牛犀象之属。其享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周而复始,皇帝敬拜泰灵。”其夜有光如流星,昼有白云起封中。于是作明堂汶上,令诸侯各治邸。车驾前後五至祠,以元鼎六年告封,改为元封,武帝已年四十七矣,何缘反更得十八也。就若所云,明神祸福必有徵应,权时倒读,焉能诞招期乎!奉车子侯骖乘弄臣,不预封事,何因操印没石乃止?暴病而死、悼惕无已。又言武帝与仙人对博,棋没石中,马蹄迹处于今尚存,虚妄若此,非一事也。
予以空伪承乏东岳,忝素六载,数经祈祠,咨问长老贤通上泰山者云,谓玺处克石文昧难知也,殊无有金箧玉牒探筹之事。春秋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见之人斯为审矣。传曰:“五帝圣焉死,三王仁焉死,五伯智焉死。”其陨落崩薨之日,不能咸至百年。诗云:“三后在天。”论语曰:“古皆没。”太史记:“黄帝葬於桥山。”骑龙升天,岂不怪乎!乌号弓者,柘桑之林,枝条畅茂,乌登其上,下垂著地,乌适飞去,从後拨杀,取以为弓,因名乌号耳。
叶令祠俗说孝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迁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常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凫,举罗,但得一双鞋耳。使尚方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叶门鼓不击自鸣,闻於京师。後天下一玉棺於厅事前,令臣吏试入,终不动摇。乔曰:“天帝独欲召我。”沐浴服饰,寝其中,盖便立覆。宿夜葬於城东,土自成坟。县中牛皆流汗吐舌,而人无知者。百姓为立祠,号叶君祠。牧守班录,皆先谒拜。吏民祈祷,无不如意;若有违犯,立得祸。明帝迎取其鼓,置都亭下,略无音声,但云“叶”。太史候望,在上西门上,遂以占星辰,省察气祥。言此令即仙人王乔者也。
谨按《春秋左氏》传:叶公子高,姓沈名诸梁,古者令曰公,忠於社稷,惠恤万民,方城之外,莫不欣戴。白公胜作乱,杀子西、子期,劫惠王以兵。叶公自叶而入,至于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何为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人知不死,其亦无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於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之,与国人攻白公。白公奔山而逝,生烹石乞,迎反惠王,整肃官司,退而老於叶。及其终也,叶人追思而立祠。功施於民,以劳定国,兼兹二事,固祠典之所先也。此乃春秋之时,何有近孝明乎!
周书称:“灵王太子晋,幼有盛德,聪明博达,师旷与言,弗能尚也。晋年十五,顾而问曰:“吾闻大师能知人年之短长也。”师旷对曰:“女色赤白,女声清,女色不寿。”晋曰:“然,吾後三年将上宾於天,女慎无言,祸将及女。”其後太子果死。孔子闻之曰:“惜夫!杀吾君也!”後世以其自豫知其死,传称王子乔仙。或人问仙,杨雄以为□羲、神农、黄帝、尧、舜殒落,文王葬毕,孔子葬鲁城之北。独不爱其死乎?知非人之所能也。生乎!生乎!吾恐名生而实死也。
国家畏天之威,思求谴告,故於上西门城上候望。近太史寺,令丞躬亲。灵台位国之阳,别安在宫中,惧有得失,故参之也。何有伺一飞凫,遂建其处乎!世之矫诬,岂一事哉!燕太子丹仰叹,天为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中木象生肉足,井上株木跳度渎俗说燕太子丹为质於秦,始皇执欲杀之,言能致此瑞者,可得生活。丹有神灵,天为感应,於是遣使归国。
谨按太史记:燕太子丹质秦,始皇遇之益不善,丹恐而亡归。归求勇士荆轲、秦武阳,函樊於期之首,贡督亢之地图。秦王大悦,礼而见之。变起两楹之间,事败而荆轲立死。始皇大怒,益发兵伐燕。燕王走保辽东,使使斩丹以谢秦,燕亦遂灭。丹畏死逃归耳,自为其父所戮,手足圮绝,安在其能使雨粟其余云云乎!原其所以有兹语者,丹实好士,无所爱吝也,故闾阎小论饬成之耳。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匡谬正俗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类书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