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钟离将兵伐寇
钟离将兵伐寇
钟离名权,燕台人。后改名觉,字寂道,号和合子,又号王阳子,又号云房先生。父为列侯,官云中。诞生真人之时,异光数丈,状若烈火,侍卫皆惊。真人顶圆额广,耳厚眉长,目深鼻赤,口方颊大,唇脸如丹,乳达臂长,如三岁儿,昼夜不声不哭不食。第七日,跃然而言曰:“身逐紫府,名书玉京。”
及壮,仕汉为大将。边报纷纷,言吐蕃率众三十余万,号五十万,侵犯边疆,摽掠妇女,掳劫民财,势如山崩潮涌。守臣抵敌不住,望风而走。乞提大兵退虏,倘若迟缓,边疆莫保,实为紧急。报闻朝廷,京畿震动。天子乃宣群臣议事,敕令大将钟离权,统兵五十余万,号八十万,即日起行。朝内群臣送至郊外饯别,并作诗以状之。诗云:
大将出皇都,腰悬金仆姑;
笑谈空丑虏,声誉勒丹青。
钟离自别朝臣,点齐车仗粮草兵甲,一一齐备,乃传令三军曰:“自古中华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事中华。未闻夷狄逞强,侵侮中国者也。大汉开基以来,四海永清。蛮夷效顺。今者吐蕃小丑,侵犯边疆,九庙震惊,社稷摇动,正臣子竭忠之日,军士用力之秋。明天子以大将嘱我,统尔三军,尔三军之士,宜各有勇知,方不负上意。今与尔约,遇敌则鼓勇前进,毋得退缩逡巡。在路则恪守节制,毋得侵掠禾稼,掠取民财,淫乱妇女,凡在此类,有一犯 者,斩首示众。其奋勇克敌者,奏功之日,重赏重用,决不虚示。自钩之后,各宜遵守,毋取罪焉。”令毕,三军肃然。乃遣先锋前行,兵分三队,自将中军,督前后二队,一齐进发。果是旌旗蔽日,金鼓喧天,堂堂大国,威风凛凛,气象当时。有诗为证:
将军西伐阵云高,气壮虹霓耀锦袍;
风动角弓鸣塞外,功成丹诏出重霄。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公羊传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陈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庐山记
- 通典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