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东都外城
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濠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 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 新城南壁,其门有三:正南门曰南薰门;城南一边,东南则陈州门,傍有蔡河水门;西南则戴楼门,傍亦有蔡河水门。蔡河正名惠民河,为通蔡州故也。 东城一边,其门有四:东南曰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如闸垂下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夹岸百余丈;次则曰新宋门;次曰新曹门;又次曰东北水门,乃五丈河之水门也。西城一边,其门有四:从南曰新郑门;次曰西水门,汴河上水门也;次曰万胜门;又次曰固子门;又次曰西北水门,乃金水河水门也。北城一边,其门有四:从东曰陈桥门乃大辽人使驿路;次曰封丘门北郊御路;次曰新酸枣门;次曰卫州门诸门名皆俗呼。其正名如西水门曰利泽,郑门本顺天门,固子门本金耀门。新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阴。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库,贮守御之器,有广固兵士二十指挥,每日修造泥饰,专有京城所,提总其事。
旧京城
旧京城,方圆约二十里许,南壁其门有三:正南曰朱雀门,左曰保康门,右曰新门。东壁其门有三:从南汴河南岸角门子,河北岸曰旧宋门,次曰旧曹门。西壁其门有三:从南曰旧郑门,次汴河北岸角门子,次曰梁门。北壁其门有三:从东曰旧封丘门,次曰景龙门(乃大内城角,实箓宫前也),次曰金水门。
河道
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自陈蔡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河上有桥十一,自陈州门里曰观桥(在五岳观后门),从北,次曰宣泰桥,次曰云骑桥,次曰横桥子(在彭婆婆宅前),次曰高桥,次曰西保康门桥,次曰龙津桥(正对内前),次曰新桥,次曰太平桥(高殿前宅前),次曰粜麦桥,次曰第一座桥,次曰宜男桥,出戴楼门外曰四里桥。中曰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次曰顺成仓桥,入水门里曰便桥,次曰下土桥,次曰上土桥,投西角子门曰相国寺桥。次曰州桥(正名天注:“天”误刻为“大”。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螲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州桥之北岸御路,东西两阙,楼观对耸;桥之西有方浅船二只,头置巨杆铁枪数条,岸上有铁索三条,遇夜绞上水面,盖防遗失舟船矣。西去曰浚仪桥,次曰兴国寺桥(亦名马军衙桥),次曰太师府桥(蔡相宅前),次曰金梁桥,次曰西浮桥(旧以船为之桥,今皆用木石造矣),次曰西水门便桥,门外曰横桥。东北曰五丈河,来自济郓,般挽京东路粮斛入京城,自新曹门北入京,河上有桥五:东去曰小横桥,次曰广备桥,次曰蔡市桥,次曰青晖桥、染院桥。西北曰金水河,自京城西南分京、索河水筑堤,从汴河上用木槽架过,从西北水门入京城,夹墙遮拥,入大内灌后苑池浦矣。河上有桥三:曰白虎桥、横桥、五王宫桥之类。又曹门小河子桥曰念佛桥,盖内诸司辇官亲事官之类,军营皆在曹门,侵晨上直,有瞽者在桥上念经求化,得其名矣。
大内
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入宣德楼正门,乃大庆殿,庭设两楼,如寺院钟楼,上有太史局,保章正测验刻漏,逐时刻执牙牌奏。每遇大礼车驾斋宿及正朔朝会于此殿。殿外左右横门曰左右长庆门。内城南壁有门三座,系大朝会趋朝路。宣德楼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左掖门里乃明堂,右掖门里西去乃天章、宝文等阁。宫城至北廊约百馀丈。入门东去街北廊乃枢密院,次中书省,次都堂(宰相朝退治事于此),次门下省,次大庆殿。外廊横门北去百馀步,又一横门,每日宰执趋朝,此处下马;馀侍从台谏于第一横门下马,行至文德殿,入第二横门。东廊大庆殿东偏门,西廊中书、门下后省,次修国史院,次南向小角门,正对文德殿(常朝殿也)。殿前东西大街,东出东华门,西出西华门。近里又两门相对,左右嘉肃门也。南去左右银台门。自东华门里皇太子宫入嘉肃门,街南大庆殿后门、东西上门;街北宣祐门。南北大街西廊,面东曰凝晖殿,乃通会通门,入禁中矣。殿相对东廊门楼,乃殿中省六尚局御厨。殿上常列禁卫两重,时刻提警,出入甚严。近里皆近侍中贵。殿之外皆知省、御药、幕次、快行、亲从官、辇官、车子院、黄院子、内诸司兵士,祗候宣唤;及官禁买卖进贡,皆由此入。唯此浩穰诸司,人自卖饮食珍奇之物,市井之间未有也。每遇早晚进膳,自殿中省对凝晖殿,禁卫成列,约栏不得过往。省门上有一人呼喝,谓之“拨食家”。次有紫衣、裹脚子向后曲折幞头者,谓之“院子家”,托一合,用黄绣龙合衣笼罩,左手携一红罗绣手巾,进入于此,约十馀合,继托金瓜合二十馀面进入,非时取唤,谓之“泛索”。宣祐门外,西去紫宸殿(正朔受朝于此)。次曰文德殿(常朝所御),次曰垂拱殿,次曰皇仪殿,次曰集英殿.
内诸司
内诸司皆在禁中,如学士院、皇城司、四方馆、客省、东西上门、通进司、内弓剑枪甲军器等库、翰林司(茶酒局也)、内侍省、入内内侍省、内藏库、奉宸库、景福殿库、延福宫、殿中省六尚局(尚药、尚食、尚辇、尚酝、尚舍、尚衣)、诸分、内香药库、后苑作、翰林书艺局、医官局、天章等阁、明堂颁朔布政府。
外诸司
外诸司:左右金吾街仗司、法酒库、内酒坊、牛羊司、乳酪院、仪鸾司(帐设局也)、车辂院、供奉库、杂物库、杂卖务、东西作坊、万全(造军器所)、修内司、文思院、上下界绫锦院、文绣院、军器所、上下竹木务、箔场、车营、致远务、骡务、驼坊、象院、作坊、物料库、东西窑务、内外物库、油醋库、京城守具所、鞍辔库、养马曰左右骐骥院、天驷十监、河南北十炭场、四熟药局、内外柴炭库、军头引见司、架子营(楼店务、店宅务)、榷货务、都茶场、大宗正司、左藏大观元丰宣和等库、编估局、打套所。诸米麦等:自州东虹桥元丰仓、顺成仓,东水门里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陈州门里麦仓子,州北夷门山、五丈河诸仓,约共有五十馀所。日有支纳下卸,即有下卸,指军兵士支遣,即有袋家每人肩两石布袋。遇有支遣,仓前成市。近新城有草场二十馀所。每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羊阗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辆不绝,场内堆积如山。诸军打请,营在州北,即往州南仓,不许雇人般担,并要亲自肩来,祖宗之法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杂史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南史演义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