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九 木部·茯苓
释名
茯灵、茯兔、松腴、不死面,抱根者名茯神。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心神不定,恍惚健忘。用茯苓二两(去皮)、沉香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人参汤送下。
虚滑遗精。用白茯苓二两、缩砂仁一两,共研为末,加盐二钱,将瘦羊肉切薄片蘸药炙熟吃,酒送下。
浊遗带下(男子元阳虚损,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我惊,频频遗泄。妇人白带)。用白茯苓(去皮)四两,挖空一处,填入猪苓四钱半,煮开多次人,取出晒干,去掉猪苓,研为末,化黄蜡调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嚼服一丸,空心服,唾液送下。以尿清为度,忌米醋。此方名“威喜丸”。
小便频多。用白茯苓(去皮)、干山药(去皮),在白矾水中渍过,焙干,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小便淋沥不禁。用白茯苓、示茯苓,等分为末,加不揉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黄汁捣成膏调为丸子,如梧子在。每嚼一丸,空心服,盐酒送下。
滑痢不止。用白茯苓一两、木香(煨)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紫苏木瓜汤送下。
妊娠水肿,小便不利,恶寒。用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送下。
突然耳聋。用黄蜡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细嚼。茶汤送下。
痔漏。用赤、白茯苓(去皮)、没药各二两,破故纸四两,在石臼中捣成一块,酒浸数日,取出,放入木笼蒸熟,晒干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酒送下。
水肿尿涩。用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汤,每日饮服。有效为止。
附方茯苓是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菌核。常寄生在赤松或马尾松的根上。本品入药,有以下各种
茯苓皮:为茯苓的外皮。利不消肿。
赤茯苓:是除去茯苓皮后内部的淡红色部分。清利湿热。
白茯苓:是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健脾渗透湿。
茯神:是白茯苓中心穿有松树根者。宁心安神
神木:是茯苓中间的木块。治脚气挛痛。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论语
- 孟子
- 其他经学
- 中庸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旧五代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林公案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