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谷部·稻
释名
杜、糯。(本草所指的稻,去指糯而言)。
气味
淘糯米水:甘、凉、无毒。
稻米:苦、温、无毒(一说味甘)。
主治
稻米:
霍乱烦渴。用糯米三合、水五升、蜜一合,研汁分服。或煮汁服。
消渴饮水。治方同上。
下痢禁口。用糯谷一程式,炒出白花,去壳,以姜汁拌湿,再炒为末。每服一匙,开水送下。三服即可止痢。
鼻血不止。用糯米微炒黄,研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同时少许入鼻中。此方名“独圣散”。
自汗不止。用糯米、小麦麸同炒,研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或煮猪肉蘸末食。
白带。用糙糯米、花椒等分,炒为末,加醋、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饭前服,醋汤送下。
胎动不安,下黄水。用糯米一合,黄芪、芎穷各五钱,加水一升煎成八合,分次服。
腰痛虚寒。用糯米二升,炒热装袋中,拴靠在腰痛处。另以八角茴香研酒内服。
淘糯米水:益气,止烦渴霍乱,解毒。
糯稻花:阴干后供擦牙、乌须的配方使用。
稻秆:
消渴饮水。取稻秆中心烧灰,每以开水泡灰一合,澄清后饮下。
喉痹肿痛。用稻草烧取墨烟,醋调吹鼻中或灌入喉中,吐出痰涎即愈。
下血成痔。用稻秆烧灰淋汁,热2浸洗三、五度,可愈。
汤火伤。用稻秆灰冷水中淘七遍,带湿摊伤处,药干即换。若是湿疮,则将稻秆灰淘后焙干,加油调涂。三、五次可愈。
- 推荐作品: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孝经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高士传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说苑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前汉演义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沧浪诗话
- 词源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