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石部·硝石
释名
亦名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
气味
苦、寒、无毒。李时珍认为:应该是辛、苦、大温、无毒。
主治
头痛欲死。以硝石末吹鼻内,即愈。
心腹痛。以硝石、雄黄各一钱,研细。每点少许在眼眶内,即愈。此方名“火龙丹”。
腰腹痛。也用火龙丹。
眼红肿痛。用硝石研细,卧时取黍米大点眼眶内。次早,盐水洗去。
眼目障翳。用硝石一两,熔于铜器中,加水飞过的铅丹二分、片脑二分。点眼。
喉痹。用硝石一两半、白僵蚕一钱、硼砂半两、脑子少许,共研细,吹喉内。
伏暑泻痢,肠风下血。用硝石、硫磺各一两,白矾、滑石各半两,面粉四两,共研细,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清水送下。
五种淋疾(一、劳淋:劳倦虚损,小便不通,小腹急痛。二、血淋:小便不出,只是下血,疼痛满急。三、热淋:小便红热,脐下急痛。四、气淋:小腹满急,尿后常有余滴。五、石淋:尿不能出,只下石砂,小腹胀痛)。用上等硝石一两,研细,每服二钱。劳淋者,用葵子末煎汤送下,通后应服补虚丸散。血淋者,热淋者,都有冷水送下。气淋者,用木通煎汤送下。石淋者,用温水送下,但须先将药末在锅内隔纸炒过。此方名“透格散”。一般小便不通者。也可服透格散,小麦汤送下。
背疽初起(恶寒,背上现疮肿瘾疹)。用硝石三两,溶开水一升中泡化。然后以厚毛巾浸水拧干 在患处。巾冷再换。
女劳黑疸(傍晚时便恶寒发热,膀胱急,小腹满,全身发黄,只是额头黑,故称“黑疸”)。用硝石、矾石(烧过),等分为末,每服一茶匙,大麦汁送下。一日服三次。服后,如小便变黄,小便变黑,即为将愈之象。
附方
硝石初煎炼时,有细芒,状如朴硝,因此也有“硭硝”之名。与来源于朴硝的硭硝是不同类的东西。(按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朴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管子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古画品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