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陵讲义·读书次第
书所以载道,固不可以不读,而圣贤所以垂训者不一,又自有先后缓急之序,而不容以躐进。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盖大学者,古之大人所以为学之法也,其大要惟曰“明明德”,曰“新民”,曰“止于至善”三者而已。于三者之中,又分而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凡八条。大抵规模广大而本末不遗,节目详明而始终不紊,实群经之纲领,而学者所当最先讲明者也。其次,则论语二十篇,皆圣师言行之要所萃,于是而学焉,则有以识操存涵养之实。又其次,则孟子七篇,皆谆谆乎王道仁义之谈,于是而学焉,则有以为体验充广之端。至于中庸一书,则圣门传授心法,程子以为其味无穷,善读者味此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然其为言,大概上达之意多,而下学之意少,非初学者所可骤语。又必大学、论、孟之既通,然后可以及乎此,而始有以的知其皆为实学,无所疑也。盖不先诸大学,则无以提洁纲领,而尽论孟之精微;不参诸论孟,则无以发挥蕴奥,而极中庸之归趣;若不会其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天下之大本,而经纶天下之大经哉?是则欲求道者,诚不可不急于读四书。而读四书之法,毋过求,毋巧凿,毋旁搜,毋曲引,亦惟平心以玩其旨归,而切已以察其实用而已尔。果能于是四者融会贯通,而理义昭明,胸襟洒落,则在我有权衡尺度。由是而进诸经,与凡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皆莫不冰融冻释,而轻重长短截然一定,自不复有锱铢分寸之或紊矣。呜呼!至是而后可与言内圣外王之道,而致开物成务之功用也欤!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元史
- 魏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艺术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老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