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难战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法曰:“见危难,无忘其众。”
凡是为将帅者的法则,最重要的地方在于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倘若在战争中遇到危险,将帅不可以抛弃自己的士兵独自逃生,不可以面临危难而苟且偷生,要为了保护部众同敌人周旋,与士兵同生死共战斗。将帅如能做到这样,那么,三军将士又怎能在危难中忘掉将帅呢?诚如兵法所说:“将帅面临危难之境地,不能只顾自己安全而忘记自己的士兵。”
魏,曹操征孙权还,〔使〕张辽、乐进、李典将七千余人屯合肥。操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书,题其函曰:“敌至乃发。”俄而,权帅众围合肥,乃发此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敌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胜负之机,在此一举,诸君何疑?”李典意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享士,明日大战。平旦,辽披甲出战,先登陷阵,杀贼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阵至权麾下。权大惊,众未知所以,走登高。权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兵围辽数重,辽左右突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呼号曰:“将军弃舍我耶?”辽复入围,拔出余众,权军无敢当者。自旦至日中,吴人夺气。辽〔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悦服。权守合肥旬日,城不得拔,乃退。辽率诸将追击,几获权。
三国时期,魏公曹操率军攻打孙权回来,派遣大将张辽、乐进和李典等率兵七千多人驻守在合肥。其后,曹操出征讨伐张鲁时,他给驻守合肥的护军薛悌写了封信,封面题写道:“敌人来到时方可拆看。”不久,孙权率领大军前来围攻合肥,薛悌与张辽等将这件书而指示打开,上面写道:“如果孙权领兵来进攻,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参战。”诸多将领对此指示都感到迷惑不解。但张辽却心领神会地说:“曹公亲率大军远征在外,等到救兵来到这里时,敌军势必已经把我们打败了。所以曹公指示我们,乘敌军对我尚未形成合围态势之前就迎面攻击它,挫煞敌人的嚣张气焰,以安定我们的军心,然后才可以守住此城。今日成败的关键,全在此一举。各位还有什么疑惑吗?”李典意见与张辽的看法相同。于是,张辽当夜就召募了八百名敢死之士,杀牛犒劳他们,准备在第二天出城大战孙权军。次日黎明时分,张辽身披铠甲率兵出战,他率先冲破敌阵,杀死数十名敌人,斩杀敌军两员大将,大声呼喊自己姓名在敌阵中猛打猛冲,直至冲到孙权指挥旗下。孙权大吃一惊,众将不知所措,慌忙跑上一座高土丘。孙权用长戟护卫自身,张辽大声喝叱孙权下来应战,孙权却不敢出来。后来当他望见张辽所率部众不多时,才调集大军将张辽所部重重包围。张辽挥军左突右冲,奋力向前迅猛冲杀,终于冲破包围圈,带领数十名勇士冲出包围圈。其余尚未冲出包围圈的部众大声呼喊道:“将军是要丢弃我们吗?”张辽听到呼喊声,立即回身再次冲入包围圈,将受困的余众全部救出来,孙权部队竟然没有敢于阻挡的。这一战从黎明持续到中午,吴军士气衰竭。张辽得胜返回合肥营地,加修守备工事,自此军心更加稳定,诸将对张辽更加心悦诚服。孙权率军围攻合肥十多天,城池没有攻克,不得不撤围退军。张辽乘机率军追击,差一点活捉孙权。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礼记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三十六计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何博士备论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五灯会元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牡丹亭
- 桃花扇